龙川招商引资
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总面积3088平方千米。总人口86万人(2003年)。龙川县辖25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逥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岩镇、新田、附城、义都、麻布岗)。县人民政府驻老隆镇,邮编:517300。代码:441622。区号:0762。拼音:Longchuan Xian。龙川县 - 龙川概况龙川县河源市龙川县是客家地区最古老的县,古龙川县治所在地即为今日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龙川县位于广东省东北部,东江和韩江上游,东连梅州、汕头,西邻韶关,北接江西,南近珠江三角洲。全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充足,全县面积3089平方公里,辖25个镇,356个行政村,总人口87万,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2.7万人。全县拥有程控电话交换容量11.28万门,电话总户数达10多万户。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络覆盖全县,基本形成传输数字化、交换程控化、数据宽带化、网络规模化、通讯多样化的现代化通信格局。县内电网与全省电网相联,建有6个11万伏龙川县安的变电站和1个22万伏安的输变电站,电力充足,供给正常。县城拥有完善的供水系统,用取自水坑、东江的优质水生产自来水以满足县城及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用水。县城沿江路、隆兴路、人民路和东风路的改造全面完成,商贸城、管道天然气工程建设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街道的绿化、美化和灯光亮化工程得到进一步完善,县城面貌焕然一新。改革开放以来,龙川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4.0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比增”)17.5%。其中一、二、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1.2亿元、14.6亿元、18.2亿元,分别比增4.4%、39.4%、12.6%。三大产业结构比例从2003年的28:26.9:45.1优化为25.4:33.2:41.4,第二产业比重比上年增加6.3个百分点。全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民生活开始迈向小康。龙川县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全县拥有县属完全中学九间、职业高中一间,初级中学和完全小学遍布各镇各村,“普九”工作于1995年经省验收达标,历年高考成绩名列河源市前茅。省属大专院校──广东省河源市职业技术学院和市属中专学校──河源市卫生学校座落在县城老隆。全县行政村实现“通机动车、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80%的农房和90%的农村电网已完成了改造。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拥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办有山歌剧团、杂技团和民乐团;卫生保健机构健全,县城有二级乙等以上综合医院3间,各镇均设有一级乙等以上医院1间;体育场馆设施完善,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是“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县积极开展科技普及、示范、推广、咨询和实用技术培训等活动,每年都有多个科研项目的试验示范取得成功并获得表彰。龙川县将认真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以扩大规模、增加总量、提高效益,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为目的,坚持“三化”并举,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带动产业化,以招商引资和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打赢工业经济攻坚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至2008年,龙川将重点办好事关全县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10件实事,实现本级财政收入比2002年翻两番,工业总产值比2002年翻三番,GDP和财政收入的总量及人均量在全省的排位要前移2到5位,主要的经济发展指标的增速要确保达到全市的平均水平以上的目标。龙川县 - 历史沿革秦置龙川县。据裴渊《广州记》:本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据《南越志》:“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县名由此。龙川县2000年,龙川县辖30个镇:老隆镇、田心镇、谷前镇、龙母镇、上坪镇、回龙镇、铁场镇、四都镇、义都镇、郑马镇、枫树坝镇、细坳镇、岩镇镇、黎咀镇、车田镇、新田镇、附城镇、黄石镇、丰稔镇、鹤市镇、锦归镇、黄布镇、麻布岗镇、紫市镇、登云镇、贝岭镇、赤光镇、石坑镇、通衢镇、佗城镇。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586155人,其中:老隆镇 62596人、附城镇 25076人、义都镇 16761人、佗城镇 28244人、鹤市镇 20374人、黄布镇 15804人、紫市镇 20338人、通衢镇 13368人、锦归镇 7444人、登云镇 15225人、丰稔镇 25094人、四都镇 12078人、铁场镇 22872人、石坑镇 11995人、龙母镇 33438人、田心镇 25622人、黎咀镇 15011人、黄石镇 10955人、赤光镇 26660人、回龙镇 19816人、新田镇 11037人、车田镇 30086人、郑马镇 9682人、岩镇镇 12674人、麻布岗镇 27934人、贝岭镇 11040人、细坳镇 13254人、上坪镇 20163人、枫树坝镇 8632人、谷前镇 12882人。2002年,龙川县辖30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郑马、岩镇、新田、石坑、锦归、附城、义都、谷前、麻布岗、枫树坝)。2004年,将全县356个村民委员会减少至313个。截至2005年12月31日,龙川县辖25个镇(老隆、四都、黄石、细坳、车田、贝岭、黎咀、上坪、丰稔、赤光、龙母、逥龙、田心、铁场、登云、通衢、鹤市、黄布、紫市、佗城、岩镇、新田、附城、义都、麻布岗)。龙川县 - 自然地理霍山龙川地形龙川县位于粤东北部,属山区,地处北回归线北缘,呈东西窄、南北狭长的地形特征,北部和南部群山重叠,西部和东部山岭包围,中间为一小平原,东江贯穿南北,整个地势自北向南倾斜,构成本县具有山区、小平原、丘陵、河谷盆地的多样地形,且南北跨度大。龙川山脉龙川县主要山脉为霍山。霍山,方圆10公里,海拨550米,属丹霞地貌,有“丹霞山第二”之美誉。霍山以它奇特的山形,清幽的岩宇,悠久历史而著名,被誉为“朝在罗浮暮在霍”。以其险峻的丹崖赤壁和奇岩秀石早已闻名遐迩,是广东七大名山之一。龙川水文珠江龙川县水资源以东江、韩江为主,年径流量23.33亿立方米,水力资源蕴藏量41.39万千瓦,可以开发利用量27.701万瓩,已开发利用21万千瓦。珠江:旧称粤江,是中国境内第四长河流,按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2400公里。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的总称。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东北部沾益县的马雄山,干流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自治区)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由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8个入海口流入南海。珠江包括 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海南省,广东、广西沿海诸河及云南、广西国际河流。总面积为79.63万平方公里,其中珠江流域在中国境内面积44.21万平方公里,另有1.1万余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内。东江东江:珠江的主要支流之一,干流河道长523千米 ,流域面积占全珠江流域的6.3%。发源于粤北、赣南,主流寻乌水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的大竹岭,属山区性河流。下游在石龙以下分东江北干流,在汇入增水和绥福水后,西流至增城,从虎门注入狮子洋入南海。东江南支流,在汇寒溪水后分许多汊流,经狮子洋入南海。东江流经的城市有河源 、惠州 、东莞 。东江河源以南河段可通航,水质优良,是香港淡的主要供应源。韩江:韩江源于广东省紫金县白山栋流经大埔县的三河坝与澄江汇合后称韩江,全长400多公里,是广东省的第二大江。韩江古称恶溪、鳄溪,因鳄鱼出没而得名;又因潮州另名凤城而称凤水;后为纪念韩愈驱鳄又改称韩江。韩江流经潮州城区约3公里,北段江面宽阔,北堤连接竹竿山与金山,捍卫古城的安全。 堤边木棉挺拔,渡船来往于两岸,乘风扬帆,构成了潮州八景之一的“鳄渡秋风”。湘子桥横卧于韩江中段,连接古城与东岸的交通。每当春天水涨,洪水冲击巨石砌成的桥墩,奔泻而下,蔚为壮观,故“湘桥韩江春涨”也被列为潮州八景之一。南段分东西二水绕凤凰洲而过,凤凰洲头筑有凤凰台。每逢雨季时节,登台韩江远眺江面,烟雨蒙蒙,湘子桥若隐若现,故“凤凰时雨”也为潮州八景之一。与凤凰台隔江相对的凤凰塔耸立江边,水影倒映,似巨柱擎天,景观壮美,这就是潮州八景之一的“龙批宝塔”。韩江碧水长流,舟船竹排穿梭于江面,与两岸诸多胜景构成了一幅动静交融的壮丽画卷。龙川气候龙川县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半年受极地冷高压脊控制,盛行东北季风,天气较为干冷;夏半年则受锋面低槽、季风低压,热带气旋所影响,盛行西南、东南季风,高温多雨。县站累年平均气温21.0℃,年雨量1693.3毫米,年日照1703.5小时,无霜期320天,这种呈温和、雨量充足、夏长冬短、日照时间长、无霜期长、季风明显等特点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农业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喜温作物和双季稻的种植。由于南北跨度大,且地形多样,气候的季节性和地方性差异也明显,农业气象灾害比较频繁发生,春季的低温阴雨、5—6月份的龙舟水、夏季高温、秋末的寒露风、隆冬的低温霜冻、春季和秋季的干旱、夏季的局地雷雨大风以及暴雨等气象灾害常给各地工农业生产带来比较大的危害。龙川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大,铁矿总储量达1500万吨,锰、锌、钨矿总储量达46.7万吨。矿点分布10多处,为世界五大名石之一的黑色花岗岩在石坑镇的乌石村,储量面积达130万平方米;位于紫市镇的花岗岩,储量大,品种多,均可露天开采。此外,优质稀有珍贵的黎咀天然矿泉水年流量27万吨,与世界名泉法国“维希”矿泉属同一家族,被誉为“东方维希”。土地资源:龙川县土地总面积为29.1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92万公顷,山地面积24.43万公顷。水资源:龙川县水域面积0.91万公顷。水资源以东江、韩江为主,全年径流量23.33亿立方米。龙川县水资源蕴藏量41.39万千瓦,已开发利用水资源22万千瓦,其中县属电站装机容量6万千瓦,省属枫树坝电站装机容量16万千瓦,为目前全省第二大水电站。农林资源:龙川县有林地面积10.67万公顷。龙川县活立木积蓄量达21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1.3%。为发展山区资源型工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中毛竹基地30万亩,茶叶基地20万亩,水果基地18.9万亩,此外,还有油茶、甘蔗、木薯等基地。龙川特色奇观龙川九龙湾,四季如春,平均气温20℃左右,从而形成罕见的“冬江水暖、江雾蒸腾”的奇观,成为全国唯一的冬季漂流最佳去处。龙川九龙湾漂流九龙湾位于枫树坝水库下游至黎嘴镇河段,全程13公里。九曲成九湾,一湾一龙潭,顺流而下依次为:天龙潭、银河潭、白龙潭、紫龙潭、黄龙潭、天地潭、青龙潭、赤龙潭、金龙潭。相传2200多年前,秦朝大将赵佗统领三十万大军征百粤,天上玉皇差遣九神龙为赵佗大军保驾南征。赵佗平定百粤后,九龙神依恋此间美景,奏请玉帝准落居此地,九龙湾由此得名。九龙湾神奇迷人,其一山一水,一木一石,一情一景,竟显“幽、曲、翠、秀、真、古、奇、情”,一湾一新景,九曲藏千画。沿岸有龙溪飞瀑、麻石仙林、将军石、仙人圳、狮子卧江等奇观胜景,令人陶醉。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乘一叶扁舟顺流而下,随波逐流,逍遥自在。九龙湾漂流的源头,在枫树坝水库下河面。坝高95米,蓄水2亿立方米,是南粤第二大水库,气势雄伟。江水不急不缓,安全保障措施完备,适合各个年龄段的男女参加,是集漂流、赏景、怀古、健身、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安全可靠、轻松写意的生态旅游。漂流的起点是枫树坝水电厂坝下江面,终点是素有天下第一神泉之美称的龙川矿泉。中途可上岸在一河中草坪休息。此外,九龙湾还开辟了夜游九龙湾和夜宿青龙滩的野营和沙滩晚会活动。龙川县 - 经济发展龙川县龙川县为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80%以上,龙川县耕地面积44.1万亩。近年来,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逐步形成基地产业、“三高农业”、特色农业,树立“一镇一品”格局。已成功开发了四都柿子基地、赤光万亩茶油基地、上坪柑桔基地、细坳万亩竹园及一些畜牧、水产、蔬菜等基地,取得了明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2001年,龙川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2.6亿元。龙川县工业规模较小,发展相对滞后。1995年以来,龙川县实施“工业富县”、“借外发展”战略,坚持改革开放,建立较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工业发展后劲增强、工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龙川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1.8亿元。此外,龙川县坚持“旅游旺县”战略,把旅游业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积极创建中国(县级)优秀旅游城市。至2001年,龙川县共有8家星级酒店。当年,入龙川县游客达29.7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经济效益达2.8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龙川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4年,龙川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44.0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比增”)17.5%。其中一、二、三产业完成增加值分别为11.2亿元、14.6亿元、18.2亿元,分别比增4.4%、39.4%、12.6%。龙川县完成税收1.36亿元,本级财政收入9738万元。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195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63元。龙川县基本消除绝对贫困,人民生活开始迈向小康。龙川县 - 名胜古迹佗城佗城佗城镇位于广东省东北部,龙川县南部.西南毗邻河源市的柳城,蓝口,叶潭等镇,东北与本县的黄布, 附城,鹤市等乡镇接壤,西北连义 都镇。总面积163,5平方公里,人口36780人,距河源市区99公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中部有广东四大河流之一的东江,从东北向西南斜穿而过,河两岸多为狭窄的平原谷地和丘陵地带。 西北部多山地,与本县义都镇交界的大帽山,海拔1175 米,为本镇最高峰。其余地区多为丘陵地带。镇政府所在地佗城,座落在本镇的中心,西南距广州302公里,东北距龙川县新县城劳隆镇10公里,北枕险峰连绵的熬山,南频奔腾不息的东江,205国道自西向东横贯北郊。这里自古以来是往返粤中,兴海,赣南乃至闽西之间的必经之处,为东江流域兵家必争之地。佗城佗城是岭南最早设置的古县龙川县城,又是广东省首批公布的十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原称龙川城,后称循州城。民国30年(1941年)为纪念龙川首任县令赵佗,教育会通过改名为佗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南平百越,置龙川县,赵佗为令,设县治于今佗城。自秦代至民国,佗城都为龙川县治所,同时又是五代南汉至明初循州(路)治所。佗城历经2000余年沧桑,曾为粤东北部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古城初为土筑,方形,城东至老城街,城南至县前街,城西至城东,城北至北角塘,城垣周长约800米。据原《龙川县专》载:“宋熙宁年间(1068——1077)龙川迁至老龙(按老隆)”。民国28年(1939年)拆毁老城墙时,发现刻有“循州砖石使白”、“循州造”、“甲寅”等字样的城砖。“甲寅”为宋神宗赵项熙宁七年(1074年),据此可证,熙宁年间曾改建县城。改建后,老城街东扩至小东门、大东门,县前街向南扩至南门街的南门,北角塘向北扩至北门,城垣周长增至约2400米。城池外围增辟护城河。 明嘉靖年间,佗城又扩筑上五里城、下五里城、下廓城和新城等4个附城,以保护主城。 佗城商业颇盛,至建国前夕,保持完整的仍有县前街、南门街、大东门街、小东门街、百岁街等,店铺约300多间。 佗城至今仍留下众多古迹和古建筑,如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坑子里、牛背岭;秦时古城基、越王井、赵佗故居、马前岗等遗址;唐代的正相塔;宋代的循州治所;明清时代的城隍庙、越王庙、孔庙、东河 、仙塔桥、新塔、考棚等旧址及古建筑。燕仙岩燕仙岩燕仙岩又名燕子岩,位于龙川县贝岭镇上盘管理区境内的一座大石山上。石山孤峰中悬,石梯入云,奇花异兽,风景清幽美丽。岩洞天成,泉水从石壁缝隙滴落,滴石成井,井水清洌甘甜。岩洞左边靠近石壁处有一石床,名曰:“仙人床”。据考古工作者的考察分析,极有可能是古人类穴居之处。古往今来,“燕仙岩”香火鼎盛,攀登“燕仙岩”425级石阶虽然十分辛苦,但由于这里风光旖旎,又有众多的神下塔奇传说,所以游人长年络绎不绝。下塔下塔位于田心镇塔峰村,宋代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又名“仙塔”。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创建,明万历乙已(1605年)重修。至今已有885年历史。塔身铭文砖有“宣和二年庚子”字样,下塔为平面四角七层楼阁式砖塔。高25米。塔外观黄灰色。花岗岩条石垫基,以上皆用砖砌。首层边长4.4米,西面辟一门可入塔腔,其余三面为假门。二层以上空心无梯,四面皆作假门。塔身外壁不设平座,不设斗栱,仅以棱角牙子砖与线砖相间叠涩出檐,各层收分较大,呈锥形向上。此塔在粤东古塔中为唯一平面四角宋代砖墙。1989年,广东省政府将下塔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